馬家溝芹菜、大澤山葡萄、云山大櫻桃……以前,三農圈里提起山東省平度市,很多沒去過的人都知道那里有20個“地標農產品”,在全國縣級市里名列前茅;
2016年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019年產業扶貧模式入選國務院“脫貧攻堅基層實踐案例”,2021年2月從人民大會堂捧回“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如今,再談起平度市,產業扶貧“優等生”成了一個新“地標”。
如果說一個地域擁有較多特色農產品是資源稟賦多樣的“先天”優勢,那么成為產業扶貧“優等生”并向產業振興“模范生”不斷前進,平度靠的是立足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多措并舉的“后天”創造。
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如何實現有效銜接考驗著廣大脫貧地區執政者的智慧。初夏時節,記者深入平度的田園農莊,與基層干部群眾聊起鄉村產業發展的話題,共同探求脫貧與振興有效銜接的“產業密碼”。
是“短平快”,還是“高質量”
做對路徑判斷題
決戰脫貧攻堅,任務倒逼,時間緊迫,一些“短平快”的產業項目雖有助于較快見效益,但頻現滯銷的土雞蛋、爛在樹上的柑橘果、低端重復的大路貨,給不少地方的產業發展頻頻亮出黃牌。
平度市政協副主席、扶貧辦主任唐云莉告訴記者,平度從一開始就瞄準那些高質量、高價值、可持續的扶貧產業,特別注重選擇特色化、差異化、鏈條化的鄉村產業來著力打造。
位于崔家集鎮的櫻桃番茄園區就是這種特色化產業的典范。站在園區高處,一座座現代化大棚整齊排列,年產2.6萬噸、產值突破3.7億元的“釜山88”櫻桃番茄在這里生長。
“我們這兒土壤偏堿、少鹽,特別適合種植這個品種,再加上標準化、規模化程度高,種出來的小西紅柿甜度高、品質好。”崔家集鎮向陽村黨委書記、前洼村黨支部書記鞠炳錦說,“別處很難買到這樣高品質的小西紅柿,所以價格高、銷路還好,均價能賣到一斤7元。”
依靠品種、品質、品牌的獨特性來提升產業價值鏈的同時,還要不斷依托農業農村資源來延長產業鏈,通過“接二連三”實現升級增值。這已經成為平度市委、市政府、涉農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關于產業發展的共識。不妨來看下面這組鏡頭——
在青島宏瑞特食品有限公司,平度的好瓜好果,成了美味的果脯果干。適應市場消費新需求,企業專門聘請來自寶島臺灣的專家牽頭研發低糖果脯果干、可直接沖泡的豆漿、可在家自制的豆腐,延伸的產業鏈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平度市大澤山鎮響山潘家村,村民的石房老屋正在改造,將成為讓人記住鄉愁的特色民宿。這里除了以“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而知名的葡萄,好山好水古村落正成為留住游客的新方式;
在平度市新河鎮,傳統草編產業通過工藝改造、材料更新、技術創新煥發新生機。秸稈變身簡約、時尚、環保的購物袋、手提包、收納盒,暢銷歐美日韓……
此外,平度鄉村產業整體蓬勃發展,還得益于“扶貧農創體”這一模式創新。還以崔家集鎮為例,櫻桃番茄“扶貧農創體”創建于2016年,鎮政府整合了6個經濟薄弱村的扶貧資金540萬元,建設了36個大棚。依托平度農旅等國有平臺公司的資金注入和現代化管理,農創體得以提檔升級,目前帶動全鎮發展起5000多個番茄大棚,產值突破12億元。
截至2020年底,平度共投入1.75億元專項資金培育了32個“扶貧農創體”,每年收益約1500萬元,有力帶動了209個貧(弱)村和4936戶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實現了幫扶對象與農創體共建共享,探索出“資金集成化、操作平臺化、產業園區化、項目實體化、收益權屬化”的“平度模式”。
唐云莉介紹,“扶貧農創體”統籌使用上級專項扶貧資金,發揮國有平臺公司資本賦能作用,打造成方連片的產業示范園區,帶動鎮村經濟發展和群眾可持續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效應十分明顯。
是“完全在村”,還是“統籌聯動”
答準布局選擇題
產業鏈條短,布局不合理,主要是種植養殖業,產出多為初級品,對加工要求低……這是不少地方發展扶貧產業的普遍短板;鏈條長、融合深、價值高,對發展空間、產業布局有更高要求,需要充分考慮資金、人力、技術、物流等資源要素聚集整合……這是產業興旺目標下的發展方向。
平度市扶貧辦專職副主任王新江說,平度在統籌產業發展過程中,著力優化布局,構建起縣城、中心鄉鎮、中心村三級層次分明、功能銜接的結構,促進產鎮融合、產村一體,把就業崗位和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鄉村、留給農民。
青島瑞格美假睫毛工藝品有限公司同樣受益于這一布局。總經理王東朋告訴記者,把廠子建在新河鎮就是因為附近村子在家的農民較多,招工很方便。而且鎮上廠房租金不高,交通便利。
在鎮里的草編企業走訪時,記者發現,這里只有產品展館,卻見不到加工車間。新河鎮黨委副書記江洵解釋說,新河草編剛剛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定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草編產業在這里是“炕頭經濟”,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在企業,而中間的“加工廠”就是農民的“炕頭”,農民在家即可編織,賺取手工費。
假睫毛、草編、櫻桃、葡萄……通過基地在村、加工在鎮的布局優化,每個鎮都擁有了自己的主打產業。但平度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依托鄉村旅游業,要把鄉村的人氣搞得更旺。
記者到訪之日,一年一度的青島繽紛水果節恰巧在平度市云山鎮藍樹谷青少年世博園開幕。家長帶著孩子紛至沓來,停車場車滿為患。云山鎮副鎮長李新波介紹說,這個園區里有科技館、特色農產品館、傳統工藝品館等50多個展館,到這里來不僅可以品嘗各色水果,還可以寓教于樂,讓孩子們長知識、增見識。
藍樹谷是平度引進打造的重大休閑旅游項目之一,卻沒有選擇在城區落地。這些年,無論是建設休閑旅游設施,還是舉辦特色展銷活動,平度多向鎮域傾斜,就是要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活躍鄉村經濟。
當鎮鎮有產、鄉鄉有景,縣域統籌下的產業發展優勢就自然呈現出來,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鎮域連珠成串。平度目前已經修建起長達192公里的旅游大環路,串聯起縣域東北部多個鄉鎮的眾多鄉村,打通交通阻隔,實現聯動發展。
布局的優化,帶來了產業集群和聯動的雙重效應,鎮財政收入大大提升。據統計,平度6個薄弱鎮的財政總收入從2014年的13909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30976萬元,增長了1.23倍。
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配置
解好收益分配題
扶貧產業發展初期,由于基礎薄弱,多為政府投入主導型。這時需要政府以非常之舉助力產業度過初生風險期,以增加貧困農民收入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導向。
來到云山鎮幸福莊村西頭的大棚,脫貧戶孫鳳香正在自家大棚里采摘草莓。十年前丈夫的突然離世,讓帶著一兒一女的她陷入了絕境。轉機出現在2016年,村黨支部幫她建起了草莓大棚,現在每年的收入都穩定在十多萬元,女兒也順利考上了大學。孫鳳香告訴記者:“我們村還有兩戶享受政策的困難戶,村里8個黨員輪值幫扶,現在還經常來幫我打理大棚。”
2014年到2020年,平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大幅度增加,從3497.9元增長到11467.4元,增長了2.3倍。
到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段,一方面要對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進行動態監測和幫扶,另一方面要通過產業提檔升級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來破解資本天性逐利與保護農民利益的矛盾。
“平度的做法是‘四權分置’。”平度市扶貧辦班子成員、政策法規組組長孫京信介紹,我們將扶貧資金資產的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監管權進行明確劃分,所有權歸村鎮,經營權歸農創貧困戶、合作社或承包人,收益權歸貧弱村和相對貧困戶,監管權歸鎮街。
權益的清晰界定,確保各類主體、各類資源配合有序。特別是對經營權和收益權的界定,既確保資本的可進入、能發展、有效益,還保障農民和村集體收益可持續、能提高、多元化。
平度在發揮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用的同時,引入平度農旅等三大平臺公司,以國有資本帶動民營資本,增強農創體經營活力。平度農旅集團副總經理王海光說,國資平臺公司的進入,在市場與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之間,增加了強有力的對接安全閥。國資平臺公司與市場對接能力強,要到市場上接受挑戰、賺取收益,而通過“五統一”等措施,把種植環節的收益更多讓利于農民。
崔家集鎮前洼村村民王京芳,丈夫因愁家貧患上了抑郁癥。“扶貧農創體”成立后,她先是在農創體打工,每年能有1.5萬元的收入。看別人種大棚更掙錢,就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在農創體提供“統一種苗供應、統一生產物資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統一物業管理”的運營模式下,她家的大棚第一年就收入8萬元,第二年、第三年收入均達到了15萬元,丈夫也在參與生產和實現增收的過程中逐漸開朗起來。
鞠炳錦告訴記者,因為農創體創始資金是各村的扶貧資金,每年要按照約定給村集體分紅5萬元。平度市209個貧(弱)村的集體收入,年均穩定在5萬元以上,有的村莊年扶貧收益達到十幾萬元,一筆筆扶貧資金穩定轉化為村集體的收益。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至關重要。平度抓住鄉村產業發展的“牛鼻子”努力探索,明確發展路徑,合理調整布局,尊重市場規律,劃清產權歸屬,保障農民利益,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越來越強勁,產業振興的畫卷正漸次展開。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馮克 李國龍 張萌
2016年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019年產業扶貧模式入選國務院“脫貧攻堅基層實踐案例”,2021年2月從人民大會堂捧回“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如今,再談起平度市,產業扶貧“優等生”成了一個新“地標”。
如果說一個地域擁有較多特色農產品是資源稟賦多樣的“先天”優勢,那么成為產業扶貧“優等生”并向產業振興“模范生”不斷前進,平度靠的是立足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多措并舉的“后天”創造。
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如何實現有效銜接考驗著廣大脫貧地區執政者的智慧。初夏時節,記者深入平度的田園農莊,與基層干部群眾聊起鄉村產業發展的話題,共同探求脫貧與振興有效銜接的“產業密碼”。
是“短平快”,還是“高質量”
做對路徑判斷題
決戰脫貧攻堅,任務倒逼,時間緊迫,一些“短平快”的產業項目雖有助于較快見效益,但頻現滯銷的土雞蛋、爛在樹上的柑橘果、低端重復的大路貨,給不少地方的產業發展頻頻亮出黃牌。
平度市政協副主席、扶貧辦主任唐云莉告訴記者,平度從一開始就瞄準那些高質量、高價值、可持續的扶貧產業,特別注重選擇特色化、差異化、鏈條化的鄉村產業來著力打造。
位于崔家集鎮的櫻桃番茄園區就是這種特色化產業的典范。站在園區高處,一座座現代化大棚整齊排列,年產2.6萬噸、產值突破3.7億元的“釜山88”櫻桃番茄在這里生長。
“我們這兒土壤偏堿、少鹽,特別適合種植這個品種,再加上標準化、規模化程度高,種出來的小西紅柿甜度高、品質好。”崔家集鎮向陽村黨委書記、前洼村黨支部書記鞠炳錦說,“別處很難買到這樣高品質的小西紅柿,所以價格高、銷路還好,均價能賣到一斤7元。”
平度市崔家集鎮蔬菜扶貧農創體從最初的36個櫻桃西紅柿大棚,發展到目前的1800余個。圖為鳥瞰圖(平度市扶貧辦提供)
依靠品種、品質、品牌的獨特性來提升產業價值鏈的同時,還要不斷依托農業農村資源來延長產業鏈,通過“接二連三”實現升級增值。這已經成為平度市委、市政府、涉農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關于產業發展的共識。不妨來看下面這組鏡頭——
在青島宏瑞特食品有限公司,平度的好瓜好果,成了美味的果脯果干。適應市場消費新需求,企業專門聘請來自寶島臺灣的專家牽頭研發低糖果脯果干、可直接沖泡的豆漿、可在家自制的豆腐,延伸的產業鏈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平度市大澤山鎮響山潘家村,村民的石房老屋正在改造,將成為讓人記住鄉愁的特色民宿。這里除了以“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而知名的葡萄,好山好水古村落正成為留住游客的新方式;
在平度市新河鎮,傳統草編產業通過工藝改造、材料更新、技術創新煥發新生機。秸稈變身簡約、時尚、環保的購物袋、手提包、收納盒,暢銷歐美日韓……
此外,平度鄉村產業整體蓬勃發展,還得益于“扶貧農創體”這一模式創新。還以崔家集鎮為例,櫻桃番茄“扶貧農創體”創建于2016年,鎮政府整合了6個經濟薄弱村的扶貧資金540萬元,建設了36個大棚。依托平度農旅等國有平臺公司的資金注入和現代化管理,農創體得以提檔升級,目前帶動全鎮發展起5000多個番茄大棚,產值突破12億元。
截至2020年底,平度共投入1.75億元專項資金培育了32個“扶貧農創體”,每年收益約1500萬元,有力帶動了209個貧(弱)村和4936戶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實現了幫扶對象與農創體共建共享,探索出“資金集成化、操作平臺化、產業園區化、項目實體化、收益權屬化”的“平度模式”。
唐云莉介紹,“扶貧農創體”統籌使用上級專項扶貧資金,發揮國有平臺公司資本賦能作用,打造成方連片的產業示范園區,帶動鎮村經濟發展和群眾可持續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效應十分明顯。
是“完全在村”,還是“統籌聯動”
答準布局選擇題
產業鏈條短,布局不合理,主要是種植養殖業,產出多為初級品,對加工要求低……這是不少地方發展扶貧產業的普遍短板;鏈條長、融合深、價值高,對發展空間、產業布局有更高要求,需要充分考慮資金、人力、技術、物流等資源要素聚集整合……這是產業興旺目標下的發展方向。
平度市扶貧辦專職副主任王新江說,平度在統籌產業發展過程中,著力優化布局,構建起縣城、中心鄉鎮、中心村三級層次分明、功能銜接的結構,促進產鎮融合、產村一體,把就業崗位和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鄉村、留給農民。
青島瑞格美假睫毛工藝品有限公司同樣受益于這一布局。總經理王東朋告訴記者,把廠子建在新河鎮就是因為附近村子在家的農民較多,招工很方便。而且鎮上廠房租金不高,交通便利。
在鎮里的草編企業走訪時,記者發現,這里只有產品展館,卻見不到加工車間。新河鎮黨委副書記江洵解釋說,新河草編剛剛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定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草編產業在這里是“炕頭經濟”,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在企業,而中間的“加工廠”就是農民的“炕頭”,農民在家即可編織,賺取手工費。
假睫毛、草編、櫻桃、葡萄……通過基地在村、加工在鎮的布局優化,每個鎮都擁有了自己的主打產業。但平度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依托鄉村旅游業,要把鄉村的人氣搞得更旺。
平度市舊店鎮西上夼村脫貧戶,利用產業扶持資金新種蘋果樹3畝,穩定脫貧。(平度市扶貧辦提供)
記者到訪之日,一年一度的青島繽紛水果節恰巧在平度市云山鎮藍樹谷青少年世博園開幕。家長帶著孩子紛至沓來,停車場車滿為患。云山鎮副鎮長李新波介紹說,這個園區里有科技館、特色農產品館、傳統工藝品館等50多個展館,到這里來不僅可以品嘗各色水果,還可以寓教于樂,讓孩子們長知識、增見識。
藍樹谷是平度引進打造的重大休閑旅游項目之一,卻沒有選擇在城區落地。這些年,無論是建設休閑旅游設施,還是舉辦特色展銷活動,平度多向鎮域傾斜,就是要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活躍鄉村經濟。
當鎮鎮有產、鄉鄉有景,縣域統籌下的產業發展優勢就自然呈現出來,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鎮域連珠成串。平度目前已經修建起長達192公里的旅游大環路,串聯起縣域東北部多個鄉鎮的眾多鄉村,打通交通阻隔,實現聯動發展。
布局的優化,帶來了產業集群和聯動的雙重效應,鎮財政收入大大提升。據統計,平度6個薄弱鎮的財政總收入從2014年的13909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30976萬元,增長了1.23倍。
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配置
解好收益分配題
扶貧產業發展初期,由于基礎薄弱,多為政府投入主導型。這時需要政府以非常之舉助力產業度過初生風險期,以增加貧困農民收入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導向。
來到云山鎮幸福莊村西頭的大棚,脫貧戶孫鳳香正在自家大棚里采摘草莓。十年前丈夫的突然離世,讓帶著一兒一女的她陷入了絕境。轉機出現在2016年,村黨支部幫她建起了草莓大棚,現在每年的收入都穩定在十多萬元,女兒也順利考上了大學。孫鳳香告訴記者:“我們村還有兩戶享受政策的困難戶,村里8個黨員輪值幫扶,現在還經常來幫我打理大棚。”
2014年到2020年,平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大幅度增加,從3497.9元增長到11467.4元,增長了2.3倍。
到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段,一方面要對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進行動態監測和幫扶,另一方面要通過產業提檔升級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來破解資本天性逐利與保護農民利益的矛盾。
“平度的做法是‘四權分置’。”平度市扶貧辦班子成員、政策法規組組長孫京信介紹,我們將扶貧資金資產的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監管權進行明確劃分,所有權歸村鎮,經營權歸農創貧困戶、合作社或承包人,收益權歸貧弱村和相對貧困戶,監管權歸鎮街。
權益的清晰界定,確保各類主體、各類資源配合有序。特別是對經營權和收益權的界定,既確保資本的可進入、能發展、有效益,還保障農民和村集體收益可持續、能提高、多元化。
平度在發揮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用的同時,引入平度農旅等三大平臺公司,以國有資本帶動民營資本,增強農創體經營活力。平度農旅集團副總經理王海光說,國資平臺公司的進入,在市場與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之間,增加了強有力的對接安全閥。國資平臺公司與市場對接能力強,要到市場上接受挑戰、賺取收益,而通過“五統一”等措施,把種植環節的收益更多讓利于農民。
崔家集鎮前洼村村民王京芳,丈夫因愁家貧患上了抑郁癥。“扶貧農創體”成立后,她先是在農創體打工,每年能有1.5萬元的收入。看別人種大棚更掙錢,就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在農創體提供“統一種苗供應、統一生產物資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統一物業管理”的運營模式下,她家的大棚第一年就收入8萬元,第二年、第三年收入均達到了15萬元,丈夫也在參與生產和實現增收的過程中逐漸開朗起來。
鞠炳錦告訴記者,因為農創體創始資金是各村的扶貧資金,每年要按照約定給村集體分紅5萬元。平度市209個貧(弱)村的集體收入,年均穩定在5萬元以上,有的村莊年扶貧收益達到十幾萬元,一筆筆扶貧資金穩定轉化為村集體的收益。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至關重要。平度抓住鄉村產業發展的“牛鼻子”努力探索,明確發展路徑,合理調整布局,尊重市場規律,劃清產權歸屬,保障農民利益,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越來越強勁,產業振興的畫卷正漸次展開。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馮克 李國龍 張萌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ue180.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