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概述
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就是采用安裝有側深施肥裝置的水稻插秧機,同步將基肥或基蘗同施肥施入到水稻秧苗的側深部位,使肥料成條狀施入地表以下能夠減少常規撒施底肥的人工和肥量,降低生產成本,做到避免肥力流失,提高肥效利用率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效果。
目前,水田施入底肥的常規作業方式是全層施肥,就是在春整地(機翻地或水耙地)之前,用動力撒肥機或人力撒肥機將底肥撒入水田,再通過翻地或水耙地將底肥翻拌到耕作層內,期間肥料經過風吹、日曬、水泡,造成揮發和流失浪費的損失。而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技術,能完全避免肥料因被風吹、日曬和水泡所造成揮發和流失浪費的現象,同時由于肥效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可以適當減少肥料的施入量(約10%)。
1.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技術的相關要求。
(1)施肥位置。肥料距離苗帶的側(橫)向距離為5cm,施肥深度(地表以下)為5 cm,肥料成條狀,與苗帶平行。
(2)肥料的選擇。優先選用水稻機插秧側深施肥專用肥作為底肥;使用普通摻混肥或復合肥作為底肥時,應選用表面光滑、不易潮解、用手捻搓不碎、肥料密度在0.8克/cm3以上、各肥料成分密度均勻一致、直徑在2~5mm球型或近球型肥料。
(3)耕地條件。要求做到“整平、耙細、潔凈、沉實”。田塊耕整深度均勻一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 cm,泡田后呈泥、水相間的花達水,稱作寸水不露泥;土層下碎上糊,上爛下實;田面無殘茬、無雜草、無雜物、無浮渣等;田面泥漿達到泥水分清,沉實而不板結,機械作業時不陷機、不奎泥,泥腳深度小于30 cm。田面水層深應在2 cm左右的范圍內,超過3 cm的水深將影響肥料的掩埋深度,甚至使肥料流動而無法實現定位施肥。地面硬度過軟時,會因泥水涌動而使施過的肥料發生位移,出現肥料距離苗帶過近或過遠;過硬時,將使施肥部件難以入地,影響施肥深度和覆土效果,會造成施肥不均勻和施肥位置不正確的后果。鑒別地面硬度是否適合插秧作業的方法:經過翻地、泡田、耙地、沉淀后的地塊,以在田間露出的泥面上用手指劃溝,觀察泥溝復平的狀況來確認沉淀的效果是否適合插秧。慢慢恢復平整是最佳沉淀狀態(在1~2 min范圍內),復平過快說明泥稀沒沉淀好,過慢或不能復平說明已沉淀過勁兒。
2.肥料施入量的確認方法。
1)啟動插秧機。檢測施肥裝置各行排肥一致性、總排肥量穩定性等技術指標,并進行調整,達到技術要求。
2)將插植部下降到浮船下面離地高度在30~40 cm的范圍,油壓限位手柄放置到停止位置。
3)在每個開溝器總成下方放置能夠接收肥料的容器。
4)運轉栽植臂進行空取苗100次左右,停止栽植臂。
5)去除容器重量,測出每個排肥管排出肥料的重量。
6)參照計劃施肥量確定實際施肥誤差。
7)通過調節肥量增減刻度盤來修正實際施肥量與計劃施肥量的誤差。
8)各行間施肥量的誤差通過各行的微量調節旋鈕進行修正。
二、注意事項
1.沉淀時間要適當。應用機插側深施肥技術作業時,田面沉淀時間應適當達到5天以上,以避免因秧箱整體重量增加且沉淀時間不夠導致插秧深度增加,同時又不至于因泥漿過干而不能良好的完成肥料覆蓋。田面軟硬適度,用手劃溝分開,泥漿徐徐合攪為最佳。
2.嚴格控制水層。水層深度應較普通機插秧嚴格,一般應控制在水深1~3cm以內,避免水層過深,影響覆肥器覆肥或造成螺旋推進式側深施肥排肥桿堵肥,或者導致包膜氮肥飄肥。
3.施肥調節要求。采用側深施肥的水稻,在水稻生育的中后期按照田間水稻生育葉齡診斷。
三、增產增效
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技術是一項新的生產模式,能夠實現節本(節肥、省人工)、增效(增產、增收),據2018-2020年遼東灣試驗點——大洼試驗點產量實測通過對比試驗(見表1),側深施肥的產量平均產量比常規對照田高50.3kg/畝。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11個百分點,實現水稻生產降低肥料成本的目的。其中,側深施肥節肥8%產量最高,畝產689.2kg,增產73.7kg/畝,增產率11.97%,按3.0元/ kg計算,增效221.1元/畝;摻混肥3元/ kg,節肥6.4 kg,節本19.2元/畝,節本增效240.3元/畝。
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可以保證水稻施肥定位、定量、均勻,促進水稻生長發育,提早成熟,且株距整齊,色調一致,能夠均勻、穩定地為水稻提供養分,實現水稻的穩產、高產。側深施肥技術能減少肥料揮發,增強水田對氮的吸附,減少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境污染,起到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作用,適于大面積推廣應用。(來源:《農機科技推廣》 作者: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現代農業發展中心 高立新)
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就是采用安裝有側深施肥裝置的水稻插秧機,同步將基肥或基蘗同施肥施入到水稻秧苗的側深部位,使肥料成條狀施入地表以下能夠減少常規撒施底肥的人工和肥量,降低生產成本,做到避免肥力流失,提高肥效利用率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效果。
目前,水田施入底肥的常規作業方式是全層施肥,就是在春整地(機翻地或水耙地)之前,用動力撒肥機或人力撒肥機將底肥撒入水田,再通過翻地或水耙地將底肥翻拌到耕作層內,期間肥料經過風吹、日曬、水泡,造成揮發和流失浪費的損失。而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技術,能完全避免肥料因被風吹、日曬和水泡所造成揮發和流失浪費的現象,同時由于肥效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可以適當減少肥料的施入量(約10%)。
1.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技術的相關要求。
(1)施肥位置。肥料距離苗帶的側(橫)向距離為5cm,施肥深度(地表以下)為5 cm,肥料成條狀,與苗帶平行。
(2)肥料的選擇。優先選用水稻機插秧側深施肥專用肥作為底肥;使用普通摻混肥或復合肥作為底肥時,應選用表面光滑、不易潮解、用手捻搓不碎、肥料密度在0.8克/cm3以上、各肥料成分密度均勻一致、直徑在2~5mm球型或近球型肥料。
(3)耕地條件。要求做到“整平、耙細、潔凈、沉實”。田塊耕整深度均勻一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 cm,泡田后呈泥、水相間的花達水,稱作寸水不露泥;土層下碎上糊,上爛下實;田面無殘茬、無雜草、無雜物、無浮渣等;田面泥漿達到泥水分清,沉實而不板結,機械作業時不陷機、不奎泥,泥腳深度小于30 cm。田面水層深應在2 cm左右的范圍內,超過3 cm的水深將影響肥料的掩埋深度,甚至使肥料流動而無法實現定位施肥。地面硬度過軟時,會因泥水涌動而使施過的肥料發生位移,出現肥料距離苗帶過近或過遠;過硬時,將使施肥部件難以入地,影響施肥深度和覆土效果,會造成施肥不均勻和施肥位置不正確的后果。鑒別地面硬度是否適合插秧作業的方法:經過翻地、泡田、耙地、沉淀后的地塊,以在田間露出的泥面上用手指劃溝,觀察泥溝復平的狀況來確認沉淀的效果是否適合插秧。慢慢恢復平整是最佳沉淀狀態(在1~2 min范圍內),復平過快說明泥稀沒沉淀好,過慢或不能復平說明已沉淀過勁兒。
2.肥料施入量的確認方法。
1)啟動插秧機。檢測施肥裝置各行排肥一致性、總排肥量穩定性等技術指標,并進行調整,達到技術要求。
2)將插植部下降到浮船下面離地高度在30~40 cm的范圍,油壓限位手柄放置到停止位置。
3)在每個開溝器總成下方放置能夠接收肥料的容器。
4)運轉栽植臂進行空取苗100次左右,停止栽植臂。
5)去除容器重量,測出每個排肥管排出肥料的重量。
6)參照計劃施肥量確定實際施肥誤差。
7)通過調節肥量增減刻度盤來修正實際施肥量與計劃施肥量的誤差。
8)各行間施肥量的誤差通過各行的微量調節旋鈕進行修正。
二、注意事項
1.沉淀時間要適當。應用機插側深施肥技術作業時,田面沉淀時間應適當達到5天以上,以避免因秧箱整體重量增加且沉淀時間不夠導致插秧深度增加,同時又不至于因泥漿過干而不能良好的完成肥料覆蓋。田面軟硬適度,用手劃溝分開,泥漿徐徐合攪為最佳。
2.嚴格控制水層。水層深度應較普通機插秧嚴格,一般應控制在水深1~3cm以內,避免水層過深,影響覆肥器覆肥或造成螺旋推進式側深施肥排肥桿堵肥,或者導致包膜氮肥飄肥。
3.施肥調節要求。采用側深施肥的水稻,在水稻生育的中后期按照田間水稻生育葉齡診斷。
三、增產增效
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技術是一項新的生產模式,能夠實現節本(節肥、省人工)、增效(增產、增收),據2018-2020年遼東灣試驗點——大洼試驗點產量實測通過對比試驗(見表1),側深施肥的產量平均產量比常規對照田高50.3kg/畝。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11個百分點,實現水稻生產降低肥料成本的目的。其中,側深施肥節肥8%產量最高,畝產689.2kg,增產73.7kg/畝,增產率11.97%,按3.0元/ kg計算,增效221.1元/畝;摻混肥3元/ kg,節肥6.4 kg,節本19.2元/畝,節本增效240.3元/畝。
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可以保證水稻施肥定位、定量、均勻,促進水稻生長發育,提早成熟,且株距整齊,色調一致,能夠均勻、穩定地為水稻提供養分,實現水稻的穩產、高產。側深施肥技術能減少肥料揮發,增強水田對氮的吸附,減少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境污染,起到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作用,適于大面積推廣應用。(來源:《農機科技推廣》 作者: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現代農業發展中心 高立新)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ue180.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