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
2021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在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形勢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飯碗,就能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2021年,我國農業生產保持穩中有進,糧食產量持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其關鍵舉措之一是“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產業興。新時代面對新的歷史使命和艱巨任務,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論述提出八周年之際,山東省農科院在濟南發起第二屆“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理論研討會。現將部分專家觀點文章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在全黨全國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之際,中國農科院與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山東省農科院聯合召開第二屆“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理論研討會,聚焦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這個時代主題,意義格外重大。結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科院搶占制高點、把握主動權、引領現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重點談三點意見。
一、全面學習深刻領會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2021年11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成就和經驗,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對我們準確把握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把握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是學習領會新時代三農思想。聚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責任,作為三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新時代三農思想。《決議》指出,在經濟建設上,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學習領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議》指出,黨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三是學習領會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決議》指出,黨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是學習領會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決議》指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培養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要源源不斷培養造就愛國奉獻、勇于創新的優秀人才,真心愛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二、科學把握新時代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任務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已經進入世界前列,由跟跑為主,轉變為跟跑、并跑、領跑并行。科技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支撐引領能力顯著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升至60%以上,科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總的來看,我國農業科技基本自立、自主可控,但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高水平自立自強任務還十分艱巨。一是糧食單產水平偏低。單產水平上不去,就談不上農業科技現代化。當前我國四大糧食作物單產與高水平國家都有不小差距,水稻單產比最高的澳大利亞低110多公斤,小麥單產比最高的新西蘭低近300公斤,玉米單產只有美國的60%,大豆單產還不到美國、巴西的60%。二是畜禽核心種源依賴進口。白羽肉雞、生豬、肉牛、奶牛等畜禽核心種群生產水平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有些品種嚴重依賴進口,存在種源安全隱患。三是裝備設備及其設備的核心部件受制于人。材料質量水平低,整機裝備性能差,部分高端農機或核心部件依賴進口,丘陵山區、坡地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仍然很低。四是資源節約技術受瓶頸約束,耕地、水等資源節約優先技術不足,土壤改良保育、畜禽水產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綠色技術儲備不足。
因此,農業農村現代化亟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我們希望力爭到2035年,實現農業學科三分之一全球領跑、半數并跑,整體實力全球領先,成果轉化率提升到發達國家70%的水平,科技貢獻率提升到發達國家80%的水平。
第一,農業科技界要扛起國之大者使命任務。一要強化基礎科研。聚焦農業生物重要性狀、作物高效光合作用、生物固氮、動物營養與飼料轉化等基礎領域,爭取提出原創科學理論,作出原創科學發現。二要趕超前沿技術。重點加強基因編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納米技術、先進制造、生物質高效高值轉化等新興交叉領域研究與農業應用,要制定先趕后超的目標,在一些領域爭取盡快實現彎道或者換道超車。三要突出長期因子觀測。構建農業重要因子戰略性、基礎性、長期性野外觀測體系,持續開展種質資源、自然資源、實驗動物、科研數據、經濟信息、鄉村變遷等長期因子觀測、材料收集和跟蹤研究。四要培育重大品種。攻關種業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培育突破性大品種,從源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五要緊盯糧食單產躍升。重點研發糧食作物良種良法一體化綠色高效技術,從品種、水肥、植保、農機等各環節集成配套技術,探索不同生態區糧食高產創建的整體解決方案,推動科研單產在生產上大面積實現。六要突破耕地質量提升。集中突破東北黑土、華北潮土、南方旱地、南方水田、鹽堿地、后備耕地及設施農地等“七塊地”的保護利用與質量提升關鍵技術,推動我國耕地地力的整體提升。七要落實生物安全目標。按照系統治理、全鏈條防控的要求,系統開展外來物種入侵、重大動植物疫情、微生物耐藥性、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等風險因素的監測預警、快速檢測和綜合防控技術研究。八要重視農業農村減碳。圍繞水土資源高效利用、農業投入品科學使用、產地環境清潔等方面,以水、肥、藥高效利用為核心,以秸稈、畜禽糞污、農膜資源化利用及抗生素減量為主要內容,研發推廣綠色低碳種養殖技術和產品。九要振興鄉村學科。構建新時代鄉村振興學術體系,研發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技術,研究數字鄉村治理和鄉村科學規劃。十要堅持國際科技交流。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是國際環境錯綜復雜,越要重視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在棉花、馬鈴薯、小麥、水稻、生物安全等重要領域開展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和交流,促進優勢資源互補利用。
第二,以創新驅動農業科研單位高質量發展。一是任務牽引制。針對科研項目碎片化、立項聚焦不夠、科研人員跟著項目跑、研究方向不穩定等問題,建立聚焦職責使命、突出目標導向的任務牽引模式,形成重大科研任務凝練、學術委員會評選委托、首席科學家全程自主負責、分類多維科學評價和有獎有懲有調整的全流程管理機制。二是團隊作戰機制。針對課題組“小作坊”“單打獨斗”弊端,突出育種周期長、風險高、鏈條全的特點,打造創新創業創造“三創一體”團隊。三是雙鏈融合機制。針對科技經濟“兩張皮”,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脫節痼疾,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關鍵技術,集聚優勢力量,開展聯合作戰,提供全程技術支撐。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以創新優勢引導產業資源集聚,構建縱向全產業鏈布局和橫向共性技術支撐的創新格局。四是多元投入機制。針對農業科研投入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聯合全國力量,積極爭取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支持,吸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資,開展協同創新,實現合作共贏。五是考評激勵機制。針對科技評價“四唯”“一把尺子量到底”造成創新目標偏離國家和產業需求等問題,根據不同科技活動類型,建立科學分類、多層多維的評價體系。突出產業導向,建立創新鏈下游評價上游的機制,以市場考評產品應用性,以品種考評技術支撐性,以技術考評基礎研究驅動性。
第三,鎖定“十四五”農業科研創新能力建設的突破方向。從創新強國基本特征的構成指標看,我國農業科研單位要實現創新強國的宏偉目標,要在提升四個重要指標上下功夫。一是提升農業科技投入強度。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投入持續增長,但在科技總投入中占比仍然偏低,2019年僅為2.1%,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僅為0.66%,遠低于全行業2.23%的平均水平,不僅遠低于世界第一梯隊水平(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大于2.5%的國家,如日本和美國等),與第二梯隊(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大于1.5%小于2.5%的國家,如巴西和智利等)也存在不小差距。二是提升基礎科研投入水平。農業基礎研究占比從2014年的3.2%上升到2019年的4.53%,但與全行業6%的水平仍然差距不小,與發達國家14%(其中美國16%)的比例差距明顯,與日本25%的比例差距更大。三是提升穩定性支持水平。發達國家對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的穩定投入占比達70%-80%,而目前我國這一比例恰恰相反。德國馬普學會穩定性科研經費支持占90%,中科院穩定性和競爭性科研經費大體各占一半,而中國農科院穩定性科研經費占比不足30%,與中科院差距不小,與發達國家差距更大。四是提升企業研發投入水平。農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僅占所有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46%,這是農業科技界短板中的短板,在提升農業企業研發能力上負有重要責任。此外,財政資金是我國農業科技經費的最主要來源,近些年占比一直超過80%,社會資金占比不足20%,與全行業76.4%的水平差距巨大。(本段數據來源:《中國科技統計年鑒》《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全國農業科技統計資料匯編》)
三、加快建立農業科技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
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就必須要有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就必須加快建立農業科技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
一是優先確保農業科研機構公益性定位。從國際上看,大部分國家都把農業科技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行業來看待,把農業科研機構作為公益性機構來扶持。要進一步突出農業科研機構的公益性定位,優先保障科技經費投入,優先落實人才激勵政策,優先安排創新平臺建設。
二是優先提升農業科技投入水平。要力爭到“十四五”期末實現農業科技投入“四個追平”,即農業科技投入強度達到1.5%左右,接近科技總投入強度和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基礎科研投入占比提升至10%左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穩定性支持占比提升至70%左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到2035年,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基礎科研投入占比、穩定性支持占比、企業研發投入占比全面追平發達國家水平。同時,積極引導、鼓勵、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科研,充分發揮社會資金在延長農業科技創新鏈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優先支持農業科技長期性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研究迫切需要長期定位監測,要對標有著170多年歷史的英國洛桑實驗站,建設一批農業科學野外觀測臺站和農業科學數據中心,持續開展動植物資源、土壤肥料、病蟲害、農業環境等動態觀測和監測。要汲取生豬供給波動大的教訓,對標美國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加快建立農業市場信息長期監測預警體系,變事后調節為事前按市場需求主動引導。
四是優先支持涉農企業提升技術研發能力。要建立“企業出題閱卷”的研發機制,實現企業出題出資、科研機構答卷、企業閱卷、專家終身售后服務。要面向企業實現資源、平臺、專利、人才“四個開放”。要牢固樹立產業導向、應用導向,徹底扭轉農業科技成果“躺在”實驗室、科技人員待在“象牙塔”的局面,讓真正為企業和生產一線提供好成果、好技術、好產品的科學家名利雙收。要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鼓勵科研人員創造社會和個人經濟效益的同時,反哺科研單位,做到產學研不脫鉤、不斷奶,形成社會、單位、科研人員共贏局面。
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
來源:農民日報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