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如此嚴峻,未來誰來種田、誰來養活這么高比例的老幼,以替代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為核心特征的農機化之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
有學者預測,中國今年可能出現人口負增長的情況,并發出警示稱,人口老齡化使經濟增速也會受到影響。
據中國21經濟網報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17日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指出,2021年中國65歲的人口占比超過14%,意味著中國今年正式進入老齡化(aged),而以前是老齡化中社會(aging),預計到2035年是超級老齡化(super-aged)。
鄭秉文說:“隨著老齡化的加深,對中國經濟影響明顯,首先就是出生率,去年我國凈人口增長才42萬,預計今年死亡人數很可能超過出生人數,也就是說今年可能人口負增長,比聯合國此前預測的人口負增長提前了十幾年,這是一個重要指標。”
鄭秉文也說,人口老齡化將導致撫養比率進一步提升,預計這個比率將在2030年提高到25%,2050年則為超過43%。
早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3月18日在《財經智庫》2022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發布會表示:“去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接近零增長,2022年完全有可能達到中國人口峰值。”“過去我們是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現在我們遇到的是人口總規模的負增長。”
人口老齡化如此嚴峻,未來誰來種田、誰來養活這么高比例的老幼,以替代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為核心特征的農機化之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
農業農村部張桃林副部長日前在全國農業機械化工業會議上指出,農業現代化一條清晰的主線,就是機械對人力畜力的持續替代。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方面看,經過不懈努力,農業各產業機械化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農業生產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但農機化在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品種、不同環節上的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重要農產品機械化生產、重要農時農機作業服務等方面有的還跟不上。從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方面看,“機器替代+主體轉換”將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方案。農機化的發展直接推動農民合作社及其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進而有效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現代農業。我們要著眼更好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進一步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及能力建設,有力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隨著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我國政府更加重視糧食安全以及初級產品的供給保障。
農業機械作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物質支撐和先進技術的集成載體,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方面,必將發揮越來越突出的作用。正如張桃林副部長所指,農業機械化是黨和人民的事業,關系“國之大者”。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在新發展階段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直接關系到地能不能種、有沒有人種,是必須干好的大事要事,不是可有可無、錦上添花的事。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