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是“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是第二個百年目標開局之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我國經濟克服疫情持續多點散發的影響,在下半年呈現復蘇態勢,農業農村領域繼續高質量穩步發展,再一次體現了壓艙石的重要作用。2023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態勢如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有哪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日前,由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和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聯合完成的《2023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趨勢報告》對此問題進行了分析。
本報告簡要回顧了2022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情況,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以此指出未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報告于2月1日由《經濟日報》“智庫”版整版推出,這是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和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聯合完成的又一項重要成果。近三年,雙方聯合推出的系列報告被《新華文摘》等多家權威媒體全文轉載,社會反響強烈。
報告由呂之望、蔡海龍、馬鈴、賈偉、肖鵬、李軍、辛賢等合作完成。報告撰寫和修改過程中,得到了農業經濟和農業政策領域專家陳錫文、譚向勇、秦富、張征等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國農院多名博士研究生協助進行了數據收集和材料整理,對此一并表示感謝。
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和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聯合完成
以下為報告全文: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偉大戰略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本報告回顧了2022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情況,對2023年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指出未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農業穩中有進 糧食高位攀升
2022年是“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國經濟克服疫情多點散發影響,在下半年呈現復蘇態勢,農業農村繼續高質量穩步發展,再一次體現了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農業農村基礎地位進一步穩固。各地有效應對疫情和自然災害影響,農業農村經濟總體保持良好發展勢頭。2022年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1%,達到8834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1210207億元的7.30%,與2021年相比略微上升。2022年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累計值98005.1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1942億元,林業總產值3991.5億元,牧業總產值26709億元,漁業總產值9896.2億元,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堅實支撐。
糧食生產持續高位攀升,順利實現穩產保供目標。2022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75億畝,比上年增加1051.9萬畝,同比增長0.6%,糧食總產量達到13730.6億斤,比上年增加73.6億斤,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啟動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大豆油料擴種成效明顯,擴大糧豆輪作規模,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超過1500萬畝;夏收油菜籽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花生、油葵等其他油料作物呈穩產態勢。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到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占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種業振興行動開局良好,已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農作物、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穩糧擴油提質增效,優化調整國家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繁基地,供種保障率由70%提高至75%;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超過72%,其中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7%以上,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畜牧水產、設施農業等機械化水平提升顯著;農業技術體系、農技推廣體系進一步健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2%。
農產品價格波動廣受關注。2022年四個季度,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指數(上年同期=100)分別為93.3、99.3、108.2、105.7。其中畜牧產品價格波動最大,生產者價格指數分別為74.7、88.3、115.4、125.2。豬肉價格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態勢。2022年1月至3月,瘦肉型白條豬出廠價格從每公斤18.95元下降至15.73元,3月份之后豬肉價格持續上漲,10月份達到峰值,為每公斤34.41元,12月份回落至24.79元。
重要農資價格上漲態勢明顯。玉米價格處于歷史高位,其他主要原料價格高于2021年同期水平,推動了配合飼料、濃縮飼料產品出廠價格同比增長。豆粕價格持續走高,2022年2月份以來,豆粕期貨開盤價均超過4000元/噸。前三季度化肥如氯化鉀、尿素、磷酸二銨的價格總體呈現上漲趨勢。2022年9月份國產氯化鉀、國產磷酸二銨和國產尿素的價格分別為每噸3954.8元、3776.16元和2745.71元,比1月份分別上漲28.32%、17.74%和20.52%。11月份有所回落,分別為每噸3604.30元、3589.30元和2695.15元。
加快機械收割效率
提升種養質效
農產品貿易保持“大進小出”格局
受全球極端天氣和俄烏沖突等影響,2022年世界農產品市場震蕩加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食品價格監測數據顯示,國際糧食需求持續堅挺,但糧食供應減少,國際市場各類糧食價格均保持高位。
2022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金額達3343.2億美元,同比增長9.9%。其中進口金額2360.6億美元,同比增長7.4%;出口金額982.6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出口主要集中在水產品、蔬菜、瓜果和茶葉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農產品貿易逆差達1378億美元,比2021年略有擴大。總體來看,我國農產品貿易仍然呈現“大進小出”格局,以國際市場作為補充,滿足了國內對農產品的需求。
不同品種糧食進口數量大多較2021年同期呈下降趨勢。2022年,除稻米進口量顯著增長,小麥進口量略有增長,玉米、大豆進口量均有所減少。其中,玉米進口量2062萬噸,同比下降27.3%。大豆進口量9108萬噸,同比下降5.6%。但由于國際大豆價格不斷上漲,我國大豆進口額與2021年同期相比仍增長14.4%,達到612.4億美元。我國進口大豆主要來自巴西和美國,巴西份額約2/3,美國份額約30%。
農業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農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一是高質量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2年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超過97.6%,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累計超過6.3萬個,農業綠色食品的品牌效應不斷擴大。
二是農業產地環境保護效果顯著。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利用率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的提高有效推進了農業產業環境的治理,分別達到了88%、80%和78%。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系數提升至0.57。據統計,2021年全國化肥施用量為5191萬噸(折純量),較2015年減少13.8%,并連續六年保持化肥施用量下降,施肥結構得以優化;全國農藥使用量為24.8萬噸(折百量),較2015年減少16.8%,連續六年保持負增長,同時低毒微毒農藥占比達85%;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46%;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超過90%。
數字化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城鄉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相關報告,截至2022年6月,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58.8%,較2021年12月提升1.2%。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2022年開通5G基站80多萬個,實現全國“村村通寬帶”和“縣縣通5G”。
農產品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農產品網絡零售增長顯著。2022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17萬億元,同比增長3.6%。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313.8億元,同比增長9.2%,增速比2021年提升7.3個百分點。農村電商成為助力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我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總體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土地流轉、農資電商、農機服務線上平臺、線上農業技術服務等新興模式也促進了數字信息與技術在農業生產要素流通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城鎮居民。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33元,同比增長6.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2%,高于經濟增速1.2個百分點,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分別快于城鎮居民2.4個和2.3個百分點。
從收入構成看,全年四類收入均有增長。其中,工資性收入8449元,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份額約42.0%;經營凈收入6972元,占比約34.6%;轉移凈收入4203元,占比約20.9%;財產凈收入509元,占比約2.5%。
隨著農村物流體系和商業設施不斷完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克服疫情影響,在波動中逐漸恢復。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663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5%。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高2.7個百分點,比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高4.2個百分點。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這項任務能否順利推進,取決于脫貧地區的產業發展和脫貧人口的就業情況。
2022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比上一年增加5.4%,達1650億元,其中55%以上用于產業發展。全國832個脫貧縣都已結合自身資源條件,培育出主導產業。為保障脫貧群眾就業增收,各地有關部門加強就業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取得良好效果。超過65.7%的監測對象已消除返貧風險。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達3278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022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各級部門的責任,夯實了鄉村振興的制度基礎。
現代化轉型進入關鍵階段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向現代化轉型進入關鍵階段,未來農業農村發展重點要聚焦以下環節。
一是深刻把握和踐行大食物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隨著生活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單一的飲食結構成為過去,食物來源更為多樣和豐富。這要求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實現肉類、果蔬、乳制品、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的營養和健康需求。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不是對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無節制開發,是在生態文明建設框架下的資源高效利用,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踐行大食物觀,需不斷完善以農村土地制度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和機制,并采用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和加工技術,實現物質需求和自然資源的平衡。
二是加速重塑城鄉關系。受傳統工業化影響,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仍然沒有完全破除,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城鄉收入差距是最直接的表現,雖然城鄉收入比呈現縮小趨勢,2022年城鎮與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為2.45∶1,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絕對值仍達到29150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城市繁華和農村繁榮不能分割,鄉村振興戰略從本質上看,就是從戰略高度理順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要徹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意味著改變資源從農業、農村向城市以及工業的單向流動格局,實現城鄉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的雙向流動。未來要以縣域發展為中心,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在縣域范圍內實現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基本公共服務提標擴面,提升鄉村價值;另一方面要優化縣域空間和產業規劃布局,加速要素雙向流動,實現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城鎮輻射帶動農業農村走向繁榮。
三是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核心任務之一。當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已形成多種發展形式,經營活動包括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源使用權入股、承擔財政投入的鄉村建設項目等。各地還在進行由強村公司整合多村資源的探索,鼓勵抱團發展。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深入,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活動延伸到規模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總體而言,目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已展現出強大活力,對農村經濟發展、產業興旺、農戶增收方面的作用越發明顯。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需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作用。集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農村經營體制統分結合的優勢,要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統”的功能,為共同富裕夯實基礎。
2023年增長態勢不變
結合2011年至2021年各產業就業人口、社會固定資本投資、農民工就業等情況,根據我國135個部門投入產出結構建立預測模型。考慮到國內國際發展態勢,用模型設定不同的模擬方案對報告結果進行簡單平均,預測2023年農業農村發展趨勢如下。
經濟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農業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73個百分點。預測結果顯示,農業增加值持續增長,預計2023年農業增加值增速為9.8%,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農業增加值占比有所提高,達到8%左右,比2022年農業增加值占比略高;以主要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產業(谷物磨制品、飼料加工品、植物油加工品、糖料及糖制品、肉類加工品、水產品加工品、蔬菜水果加工品、乳制品、茶葉)增加值將繼續增長,增速為2.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預計2023年農產品貿易額達到3874.5億美元,同比增長15.9%,其中農產品出口額為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11.9%;農產品進口額為2774.5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逆差為1674.5美元,同比增長21.5%;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和畜產品進口額占國內農產品進口額的比重將超過60%,預計水產品進口比重將進一步增加。
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預計2023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將超過4.1萬元,同比增長11.2%,其中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31萬元、2.24萬元,同比增長7.7%、11.3%。2023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將保持增長態勢,預計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67萬元,同比增長8.8%;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支出分別為3.3萬元和1.72萬元,同比增長8.6%和3.4%;從居民消費支出的類別來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和醫療保健支出同比增長速度均超過15%。
綜上,我國農業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
多措并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以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堅定不移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堅定推進農田建設和種業振興,保障糧食安全。保障糧食安全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要條件,要繼續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數量的同時,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的改造提升。更新改造農田基礎設施,探索高標準農田管護模式,防止地力下降,保證“糧田”為“良田”。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與調查,推廣保護性耕作,推進耕地休養生息,著力提升耕地質量。推進種業振興一方面要持續進行種質資源的精準識別與保護,完善重要種子產品資源庫;另一方面要繼續聚焦良種繁育,有效保障良種供應,全面提升良種化水平。在技術創新上,要著力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力爭在前沿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加大對原始育種創新成果的保護,推動我國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轉變。
繼續優化貿易結構,保障農產品供給。完善農產品貿易戰略布局,拓寬貿易渠道,發揮區域市場的重要作用。深化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及“一帶一路”倡議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經貿關系,打造包括倉儲和物流運輸環節的貿易全鏈條,不斷拓展農產品貿易空間。在進口方面,要拓寬進口渠道,推動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以分散風險,避免供應鏈斷裂,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在出口方面,要培育農產品國際競爭優勢,提升農產品貿易條件。通過推動生產規模化、標準化,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供公共服務支持企業打造農產品品牌并進行國際營銷,以質量為基礎,以品牌為引領,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不斷開拓國際市場,拓展增值空間,增強我國農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市場影響力。
立足農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踐證明,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夠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和規范作業促進先進農業綠色技術的使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需切實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更好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一要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服務水平,通過加大農業投入科技含量、提升農民專業素養以及建設農業基礎服務站點等方式為農業提供更加先進和多元化的服務模式。二要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增強農戶參與社會化服務的積極性,使廣大農戶既能參與農業生產過程又能保證農業生產效率。三要持續加強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投入,農業社會化服務旨在為廣大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提供高效的服務。為保證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應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撐,確保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康發展。
加大數字鄉村建設投入,完善商品服務網絡體系。數字鄉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因此,一要加大數字鄉村建設投入力度,提升鄉村信息基礎設施。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信息基礎設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迫切需要補齊鄉村信息基礎設施短板,建立和完善鄉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快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同時,加強農民互聯網能力教育培訓,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和土地流轉等活動的線上交易,拓展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場景。二要構建高效的現代商品服務網絡體系。搭建農村物流信息平臺,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核心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促進供應鏈全流程體系信息化、可視化,降低配送損耗及成本,降低流通環節產生的交易成本,避免要素配置和產品流通的效率損失。
促進非農就業和返鄉創業,保障收入持續穩步增長。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條件。一方面,應繼續穩步推進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加大對農民特別是脫貧農戶的技能培訓力度,強化就業指導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另一方面,應創造條件促進返鄉創業,扭轉城鄉之間要素單向流動的格局。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通過吸引創業人才、強化創業服務、建設創業園區,以及土地、稅收優惠支持等手段,促進返鄉創業。除保證經營凈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還要促進農村居民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的增長。需提升農村居民財產凈收入水平,落實農業農村各項補貼政策,保障收入持續穩步增長。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標,需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一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經營制度,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并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二是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能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大財政支持,多部門聯手對農村集體經濟活動實施稅收優惠。一方面,切實減免農村集體資產轉移和變更時涉及的增值稅和所得稅,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過程中的稅費,并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的公益性、福利性開支和社會保障支出實施稅收抵扣政策,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輕裝上陣。另一方面,加大創新金融支持政策,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融通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