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
2022年是農業重要的?年。
中國開始向農業強國建設邁進。黨的??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在2022年中央農村?作會議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部署,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強調?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
加快建設意味著農業強國被擺在優先位置,農業發展進程將提速。同時科技、機制創新成為動力,設施、裝備升級成為重點,相關領域將成為項目、資?、政策實施的著力點。
二、三大領域驅動農業生產變革
我們認為數字技術、自動化、合成生物學三大領域交叉融合發展將驅動農業生產變革。
1、數字技術: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當前全球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熱潮中,農業數字化轉型正在加快,??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機器視覺、機器學習等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正在進行深度融合,數字技術?泛應用將帶給農業生產帶來?系列變革。相關研究表明數字技術對全要素生產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我們認為農業進入發展新階段,數字技術是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驅動力。
2、自動化:應對老齡化的世界
FAO研究顯示,農業自動化可以通過增強韌性、提高生產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以及提高糧食質量和安全,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認為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面對農業勞動力短缺、老齡化等問題,農業自動化將是減少勞動力需求、提高生產力的關鍵。同時隨著??智能、機器學習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機器?成本下降等因素影響,農業有望低成本實現自動化乃至自主化。
3、合成生物學:未來的生產方式
2022年,全球??突破80億,聯合國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增長至近100億。世界銀行認為要在減排溫室氣體和保護環境的同時養活預計到2050年將達近100億的全球?? ,世界糧食系統就必須要大幅提高生產能力。
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逐漸逼近農業的生產力上限,同時還面臨土壤衰退、水資源枯竭、極端天氣等嚴峻挑戰。我們認為新興的合成生物學有望助力實現零饑餓、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當前合成生物學在作物育種、微生物固氮、生物制造等方面實現或接近商業化的應用,我們相信合成生物學可能顛覆農業傳統生產模式 ,并對現有的農業產業價值鏈產生巨大沖擊。
三、全球風險重塑產業新格局
當今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益突出。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減緩&適應氣候變化失敗、自然資源危機、地緣經濟沖突等是全球短期和長期將面臨的風險。
我們認為全球風險升級也在推動塑造農業生產和貿易新格局,這種推動力主要體現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供應鏈沖擊上:
1、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類當前面臨的最緊迫、最復雜的挑戰之?。應對氣候變化,將推動農業生產加快向低碳、綠色轉型,從工業經濟逐漸轉向生物經濟。
2、供應鏈沖擊
地緣政治、新冠大流行、極端天氣等對供應鏈產生了極大沖擊,各國開始重新評估本地化供應鏈 ,構建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成為發展目標。而當前全球農業仍然高度依賴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分布不
均衡與本地化供應鏈矛盾凸顯,這推動各國開始尋求生產?式轉變。
四、展望2023,農食系統變革提速
我們觀察到農食系統的要素、結構已經發生變化 ,疊加宏觀環境影響 ,已經開始驅動整個農食系統加快變革。以下為我們總結的十個變革趨勢:
1、現代種業爆發在即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種源安全事關國家安全 ,種業振興行動受到高度重視。2022年“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國家種業企業陣型名單公布 ,企業集群初具雛形。在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引導與跨學科技術交叉融合等因素驅動下 ,中國育種科技“彎道超車”大有可為,種業投資爆發在即。
2、農機裝備轉型升級正當時
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調整信號明顯 ,國四標準實施伊始 ,農機進入存量升級換代時期 ,行業整合提速。2022年首個智能農機技術路線圖發布 ,農機裝備升級將加快 ,轉型升級正當時。
3、綠色投入品漸行漸遠
農藥、化肥等化學投入品不合理的施用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源頭”之? ,也是農業碳排放主要來源之?。綠色投入品發展步伐在加快:RNA生物農藥商業化提速、微生物肥料產業逐漸形成......替代的轉折點越來越近。
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上“前臺”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生力軍”,農業生產規模化進程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公布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正式”登上舞臺 ,供銷合作社擔起為農服務的重任 ,這些經營主體的合作結合將推動農業生產、流通的深遠變革。
5、數字農業平臺初露崢嶸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作用?益凸顯 ,數字農業平臺正在成為農民的“新農具”。在數字基礎設施完善、生產經營規模化加快、市場需求引導、政策支持等因素驅動下 ,中國數字農業平臺將迎來重要發展窗?期。
6、替代蛋白方興末艾
替代蛋白是面向未來的食品。替代蛋白具備生產集約、綠色低碳等優勢,是應對食物短缺、營養不良、氣候變化等挑戰 ,實現本地化供應鏈、滿足新消費觀念等目標最具潛力的解決方案。其具有顛覆現有產業價值鏈的可能 ,為食品領域初創公司提供了彎道超車 的新機遇。
7、設施農業發展提速
設施農業是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重要組成、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現實方案。現代設施農業是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重要內容 ,設施農業提質轉型加快。
8、食品供應鏈百花齊放
2022年農業食品供應鏈多點開花:冷鏈物流快速增長、預制菜爆發、SaaS乘勢而上......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多種流通模式走向成熟 ,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9、社區商業價值凸顯
“完整社區-?五分鐘生活圈-城市組團-城市”正在重塑城市結構。菜市場、生鮮超市等被歸為社區商業中基本保障類業態 ,這將提高農產品終端渠道連鎖化水平和推動城市短食品供應鏈發展 ,也加快了農產品流通格局的演變。
10、農業碳中和蓄勢待發
“雙碳”目標下農業綠色轉型成為必然趨勢。2022年《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發布 ,提出圍繞六大任務實施?大行動,這將影響到中國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也為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五、種源安全事關國家安全
種子被稱為農業的“芯片”。中國部分產品核心種源仍依賴進? ,農業“芯片”也存在“卡脖子”風險。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 ,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 ,立志打?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7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 ,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這是繼1962年《關于加強種子工作的決定》印發后 ,中共中央、國務院再次對種業發展作出全面部署。種業振興行動受到高度重視 ,相關部門圍繞著種質資源保護、知識產權保護、企業扶持等方面構建了全面的配套政策支持體系。
六、種業陣型企業集群初具雛形
企業是種業科技創新的主體。2022年7月 ,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扶持國家種業陣型企業發展的通知》 ,《通知》強調 “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優化營商環境 ,引導資源、技術、?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打造?批具有核心研發能力 、產業帶動能力 、國際競爭能力的航母型領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專業化平臺企業 ,加快形成優勢種 業企業集群。” 農業農村部從3萬余家種業企業中遴選出270家優勢企業機構 ,包括69家農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產種業企業機構 ,構建國家種業企業陣型。種業陣型企業分為“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和專業化平臺陣型企業 ,種業陣型企業集群已初具雛形。
七、追趕育種4.0,種業爆發在即
從生物育種發展階段劃分來看,國內外學者通常將生物育種分為四個階段:原始馴化選育1.0階段、雜交育種2.0階段、分子育種3.0階段、智能分子設計育種4.0階段。當前種業發達國家進入育種4.0階段 ,而中國正處于由雜交育種2.0階段向分子育種3.0階段過渡時期。
中國種業發展離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 當前仍處于追趕期。但我們認為在強勁的政策支持、巨大的市場需求與跨學科技術深度交叉融合 (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合成生物學和??智能等) 等因素驅動下 ,中國育種科技“彎道超車”大有可為。我們認為中國種業發展將呈現以下趨勢:
未來3-5年種業投資處于投資爆發期。
2022年國內種業產業資本投資已然爆發 ,據統計2022年中國種業發生了20多起投資/并購/IPO事件 ,涉及資??額超過30億?民幣 ,較2021年出現大幅增長。我們認為未來3~5年中國種業投資將持續保持火熱 ,投資方向將圍繞智能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包括基因編輯?具、生物育種平臺、育種軟硬件?具等。
未來5-10年種業市場將加速整合。
中國種業當前的育種技術路線是統籌兼顧常規育種與生物育種 ,發揮好常規育種優勢 ,用好生物育種技術。當前常規育種仍占據主導 ,但隨著生物育種領域基礎研究不斷創新突破和技術持續迭代升級 ,生物育種將日益成熟 ,生物育種的種子市場滲透率將不斷提高。反觀常規育種市場 ,在政策上為鼓勵種業創新 ,知識產權保護加強 ,種業監管趨嚴 ,同時下游需求市場日益集中 ,大量中小型種企業將面臨危機。綜合分析我們認為未來5~10年種業將處于行業整合期 ,企業并購加快 ,種子企業數量將大幅減少 ,不排除國資背景種企重組為巨頭企業的可能。
生物育種帶來新的協同發展模式。
我們認為生物育種不僅帶來技術的創新 ,可能會產生新的協同發展模式。原因在于國外種業的研發創新主要由少數大型頭部集團壟斷 ,他們資?雄厚 ,有能力打造育種全流程的閉環 ,實現育繁推?體化 ,而中國種業企業規模小 ,研發投入少 ,育種實力不足 ,產業分?合作可能性更高。例如海南正在田間鑒定、制種外包服務、基因測序、大數據分析等多個環節探索發展CRO (合同研究組織) 模式 ,以育制種技術為例 , 由育種方提供育種材料 ,生物技術企業通過核心技術進行育制種 ,再交由育種方完成種子商品化 ,實現南繁育種的產業化運營。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