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智蒲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要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已經取得哪些成果,今后還將面臨哪些“硬骨頭”?記者采訪了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
該負責人指出,國家頒布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和有關標準都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田塊平整與適當歸并、灌排設施建設、修建田間道路、土壤改良與障礙因素消除、電力設施配套等。各地根據投資需求和突出短板,按照因地制宜、急用先建的原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實踐中又添加了不少信息化、智能化等發展智慧農業的元素,可以說,既有“老基建”,又有“新基建”。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全國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增加10%至20%,節水節肥節藥效果明顯,許多農田實現了“一季千斤、兩季噸糧”。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盡管近年來極端天氣多發頻發,但受災面積卻不增反降,2010—2012年三年平均受災面積4.7億畝,2013—2015年平均3.9億畝,2016—2018年平均3.3億畝,2019—2021年平均2.6億畝。同時,還有效加快了機械化作業和規模化經營步伐,促進農民節本增收。”該負責人說。
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進一步夯實了糧食安全根基。但近段時間以來,有的地方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不高,有的項目甚至存在工程質量、跑冒滴漏等問題。比如,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多個鄉鎮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場,用于建造高標準農田的鋼筋混凝土水泥管,管壁內外做工粗糙,鋼筋裸露,外觀質量上達不到國家標準要求。而在素有“隴東糧倉”之稱的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寧縣等地建設規劃圖明明顯示是高標準農田,但實地比對卻是大面積的果樹、苗木,如此“數字造田”,卻通過了區級驗收。
談到這方面情況,該負責人坦言,近年來,我們不斷強化底線思維,采取多種措施,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質量。2019年組織開展了已建成高標準農田清查評估,2021年組織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回頭看”,2022年聯合水利部組織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問題排查整改。
“從摸查情況看,建設質量總體是好的,呈不斷上升趨勢,但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該負責人表示,需要有針對性地推動整改,如有的勘察設計不到位,媒體報道的甘肅慶陽西峰區項目就是典型;有的還存在跑冒滴漏、偷工減料等問題,如媒體曝光的江蘇濱海縣項目;有的設計不合理,設計內容不能滿足群眾生產需要;有的施工不規范,如未按建設要求進行表土剝離再利用,造成前期耕地地力下降;有的重建輕管問題較為突出,存在年久失修等現象。
“各方面分析,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原因。從實際情況看,早期建設的項目標準高低不一,質量參差不齊;隨著時間推移和環境條件變化,一些項目存在老化損毀問題,如有的機井因地下水位下降出現有井無水現象;農田設施都在戶外,受風吹日曬雨淋等自然因素影響大,加上管護不到位,容易出現毀壞。從建設情況看,目前,全國高標準農田累計建成各類灌排渠道超600萬公里、田間道路超1000萬公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超2000萬處,面廣、點散、線長,工程質量管控難度大。從工作情況看,基層隊伍較弱,技術支撐不足,在落實相關管理制度過程中容易出現監管盲區,給違法違規行為提供可乘之機。”該負責人介紹。
近期,農業農村部正開展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專項整治百日行動,督促指導各地嚴格落實屬地責任,深入開展全面排查,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質量不合格、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等風險隱患,堅持以“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對涉嫌違法犯罪的堅決按程序移交司法機關依法嚴懲。
《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不到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的2/3,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該負責人回應,今年要全力落實好年度建設任務,統籌新建高標準農田和已建項目改造提升,指導督促各地加快將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建設任務落實到具體項目、地塊,規范項目設計、施工,全力推動項目實施。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指導地方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用足用好土地出讓收益,加大政策性金融資本投入。
“我們還要加快完善建后管護機制,指導各地落實管護資金,明確管護主體,壓實管護責任,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護機制。切實加強監督指導,一方面,嚴格有關考核,嚴厲查處項目實施中的偷工減料、跑冒滴漏等違法違規問題,深化全面排查整改,通過明察暗訪、約談通報等措施,督促地方妥善有序解決存量問題,堅決遏制新增問題。另一方面,加強對各地的技術指導培訓,完善技術規范,組織開展技術服務,督促完善基層技術支撐體系。”該負責人強調。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20日 15版)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