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著重實施7項舉措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村更美 讓農業更強
航拍的易縣南城司鄉桑園村蘑菇大棚。桑園村利用山區優勢發展香菇產業,先后建成四季大棚23個、高標準發菌棚6個,吸納周邊5個村近400戶貧困戶入股,助力農民增收。
今年,阜平縣大道農業生態示范園區長期用工約500人,高峰時期能達到800多人,帶動周邊人均年增收1.3萬元。
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75家,實現銷售收入近900億元;建成50家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農業科技創新驅動能力穩步提升;9個脫貧縣的脫貧戶均實現2個以上高質量產業收益全覆蓋……今年,保定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重實施7項舉措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基礎。
健全完善機制。構建橫向部門協作、縱向上下聯動的推進工作體系,全力推動鄉村振興。確定“12345”工作思路,即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個目標”,突出項目和示范建設“2個重點”,實施保供給工程、調結構工程、補短板工程“3大工程”,深化農村土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4項改革”,健全組織領導、清單管理、包聯指導、宣傳引導、督導考核“5項機制”,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統籌推進,堅持分類指導,9個貧困縣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環雄安新區的縣與白洋淀上游流域治理結合、環京津的縣與對接京津相結合,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突出穩產保供。面對新冠疫情風險挑戰,科學統籌疫情常態化防控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夯實農業基礎,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著力在穩定播種面積和加強田間管理、農技服務上下功夫,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節水農業,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加快恢復生豬產能,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生豬養殖企業在西部山區建場,加快產能恢復,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豬存欄177.67萬頭,同比增加18.52%,年底恢復到正常年份的85%以上。保障“菜籃子”供給,圍繞保供給、穩市場,強化田間管理、技術服務和產銷對接,前三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總產量226.7萬噸,同比增加2.8%。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接京津和雄安新區市場需求,堅持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優化調整結構,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四個農業”,增強高端農產品供給能力。以50家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為載體,引領帶動蔬菜、食品加工、文創等10大類35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轉化、應用和推廣700多項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科技貢獻率達到80%以上。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實施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新肥料引進推廣及高效施肥技術,減少化肥使用量;實施地下水壓采、節水灌溉、農藝節水,減少農業用水;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農膜回收等利用率以及農獸藥包裝回收處置率。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71.8%,高于全省指標1.8個百分點。加強綠色食品認證指導工作,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今年保定蘋果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易縣磨盤柿獲國家級區域公用品牌。
做強扶貧產業。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有力支撐、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有效途徑,形成了特色農業、高效林果、綠色能源、旅游休閑、家庭手工業、電子商務等六大扶貧產業,脫貧戶產業覆蓋率由2015年不足4成,提升到目前的2個以上高質量產業收益全覆蓋,8個國定貧困縣農業總產值由2015年的168.0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32.7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307元增長到10253元,扶貧產業成為全市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助推器”和“發動機”。
抓好環境整治。堅持建管并重,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10個專項行動,圓滿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分類推進農村廁所改造,改造各類無害化和衛生廁所41.79萬座,建設農村公廁1448座。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建或擴建焚燒發電、填埋及其他垃圾處理設施8座,建設鄉鎮轉運站點1203個,5099個村莊實現“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堅持集中處理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完成污水治理村764個、管控村4391個。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全市所有村基本完成“五清三建一改”任務,村莊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強化典型示范。印發《保定市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方案》,啟動30個示范區、30條示范線、600個以上示范村建設,示范區覆蓋所有縣(市、區)、示范村覆蓋所有鄉鎮。明確創建標準,示范區按照15條標準創建,示范線依照11條標準打造,示范村遵照21條標準建設。規范化、制度化創建,實施市、縣、鄉三級領導包聯制度,市級領導包聯示范區、縣級領導包聯示范線、鄉鎮領導包聯示范村;建立季調度、年度觀摩、年終考核制度;組織開展評比,落實獎勵制度。工程化、項目化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實施八大行動,推進25項重點,今年投資近20億元,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在產業發展方面,重點實施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休閑度假等產業振興項目;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重點實施一批農村改廁、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道路硬化等民生項目;在鄉村文化建設方面,重點實施一批文明村鎮創建、繪制文化墻等鄉風文明建設項目;在鄉村治理方面,重點實施一批農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等組織振興項目。
深化農村改革。堅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持續深化農村重點領域改革,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土地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年底全市規模化經營水平達到20%以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抓住“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股權配置與管理、注冊成立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四個關鍵階段,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支撐,開展業務培訓和指導,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規范1264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管理,有序清理“空殼社”;積極培育家庭農場,深入開展示范創建;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重點抓好27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推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經營模式,抓好30個市級以上示范聯合體建設。
航拍的易縣南城司鄉桑園村蘑菇大棚。桑園村利用山區優勢發展香菇產業,先后建成四季大棚23個、高標準發菌棚6個,吸納周邊5個村近400戶貧困戶入股,助力農民增收。
今年,阜平縣大道農業生態示范園區長期用工約500人,高峰時期能達到800多人,帶動周邊人均年增收1.3萬元。
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75家,實現銷售收入近900億元;建成50家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農業科技創新驅動能力穩步提升;9個脫貧縣的脫貧戶均實現2個以上高質量產業收益全覆蓋……今年,保定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重實施7項舉措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基礎。
健全完善機制。構建橫向部門協作、縱向上下聯動的推進工作體系,全力推動鄉村振興。確定“12345”工作思路,即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個目標”,突出項目和示范建設“2個重點”,實施保供給工程、調結構工程、補短板工程“3大工程”,深化農村土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4項改革”,健全組織領導、清單管理、包聯指導、宣傳引導、督導考核“5項機制”,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統籌推進,堅持分類指導,9個貧困縣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環雄安新區的縣與白洋淀上游流域治理結合、環京津的縣與對接京津相結合,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突出穩產保供。面對新冠疫情風險挑戰,科學統籌疫情常態化防控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夯實農業基礎,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著力在穩定播種面積和加強田間管理、農技服務上下功夫,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節水農業,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加快恢復生豬產能,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生豬養殖企業在西部山區建場,加快產能恢復,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豬存欄177.67萬頭,同比增加18.52%,年底恢復到正常年份的85%以上。保障“菜籃子”供給,圍繞保供給、穩市場,強化田間管理、技術服務和產銷對接,前三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總產量226.7萬噸,同比增加2.8%。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接京津和雄安新區市場需求,堅持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優化調整結構,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四個農業”,增強高端農產品供給能力。以50家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為載體,引領帶動蔬菜、食品加工、文創等10大類35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轉化、應用和推廣700多項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科技貢獻率達到80%以上。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實施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新肥料引進推廣及高效施肥技術,減少化肥使用量;實施地下水壓采、節水灌溉、農藝節水,減少農業用水;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農膜回收等利用率以及農獸藥包裝回收處置率。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71.8%,高于全省指標1.8個百分點。加強綠色食品認證指導工作,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今年保定蘋果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易縣磨盤柿獲國家級區域公用品牌。
做強扶貧產業。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有力支撐、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有效途徑,形成了特色農業、高效林果、綠色能源、旅游休閑、家庭手工業、電子商務等六大扶貧產業,脫貧戶產業覆蓋率由2015年不足4成,提升到目前的2個以上高質量產業收益全覆蓋,8個國定貧困縣農業總產值由2015年的168.0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32.7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307元增長到10253元,扶貧產業成為全市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助推器”和“發動機”。
抓好環境整治。堅持建管并重,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10個專項行動,圓滿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分類推進農村廁所改造,改造各類無害化和衛生廁所41.79萬座,建設農村公廁1448座。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建或擴建焚燒發電、填埋及其他垃圾處理設施8座,建設鄉鎮轉運站點1203個,5099個村莊實現“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堅持集中處理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完成污水治理村764個、管控村4391個。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全市所有村基本完成“五清三建一改”任務,村莊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強化典型示范。印發《保定市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方案》,啟動30個示范區、30條示范線、600個以上示范村建設,示范區覆蓋所有縣(市、區)、示范村覆蓋所有鄉鎮。明確創建標準,示范區按照15條標準創建,示范線依照11條標準打造,示范村遵照21條標準建設。規范化、制度化創建,實施市、縣、鄉三級領導包聯制度,市級領導包聯示范區、縣級領導包聯示范線、鄉鎮領導包聯示范村;建立季調度、年度觀摩、年終考核制度;組織開展評比,落實獎勵制度。工程化、項目化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實施八大行動,推進25項重點,今年投資近20億元,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在產業發展方面,重點實施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休閑度假等產業振興項目;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重點實施一批農村改廁、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道路硬化等民生項目;在鄉村文化建設方面,重點實施一批文明村鎮創建、繪制文化墻等鄉風文明建設項目;在鄉村治理方面,重點實施一批農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等組織振興項目。
深化農村改革。堅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持續深化農村重點領域改革,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土地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年底全市規模化經營水平達到20%以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抓住“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股權配置與管理、注冊成立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四個關鍵階段,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支撐,開展業務培訓和指導,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規范1264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管理,有序清理“空殼社”;積極培育家庭農場,深入開展示范創建;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重點抓好27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推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經營模式,抓好30個市級以上示范聯合體建設。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ue180.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